来源:人民邮电报
2025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从2015年《国家安全法》颁布到2025年“走深走实十周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拓展。科技安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关键领域,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值此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本文“聚焦”深入剖析科技安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四大领域的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解码数字时代国家安全的深层逻辑与应对之道,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同时,通过成就数据、案例梳理、政策风向,总结十年来国家安全教育取得的成效。
科技安全
从跟跑到领跑的十年路
十年间,中国科技企业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5G基站超425万个,数量全球第一,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光伏产业链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北斗系统实现厘米级定位,北斗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亿级量产规模;“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但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不高、高端光刻机依赖进口的困境仍然存在。华为麒麟芯片的破局、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的量产,印证着“核心技术买不来”的清醒认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倒逼出“揭榜挂帅”的攻关机制,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民共识。
面对科技安全领域的种种挑战,国家在政策层面积极应对。《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构建起科技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工信部制定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等制度规定和规范标准,提升科技安全防护能力。
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加大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十年来,科技安全教育成效显著。通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活动,全社会对科技安全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企业加强了科技安全管理,在研发、生产、运营等环节强化安全防护措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安全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进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科技安全专业人才。
十年砺剑,中国科技安全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造”的蜕变。从实验室到产业链,从政策文本到公众认知,科技安全已内化为新时代的“基因密码”。当青少年在科创大赛中热议“卡脖子”命题,当工程师在攻关一线践行“十年磨一剑”,这种全民参与的澎湃动能,正是中国领跑新科技革命的最大底气。
数据安全
从合规管控到价值赋能
日前,韩国互联网巨头Kakao因数据泄露被罚8000万元,Meta因“脸书”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被罚19亿元,可见,数据安全已从单纯的合规成本,蜕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要地。从个人隐私泄露到企业商业机密失窃,从关键基础设施遭攻击到国家安全受威胁,数据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贵州大数据安全靶场的实战演练、隐私计算技术的突破应用,让“数据可用不可见”成为现实。从《个人信息保护法》到《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中国正在数据流动与安全保障之间寻找最优解,让数据红利真正惠及全民。
我国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正逐步完善,为数据安全保驾护航。《数据安全法》明确了数据安全的各项基本制度,规定了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机制。《网络安全法》在网络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为数据安全提供了网络层面的保障。监管体系方面,形成了以法律为依据、以技术为支撑、以行业自律为补充的综合监管格局。
运营商等通信企业作为数据的重要处理者,在数据安全领域肩负重任,也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用户数据保护方面,中国联通推出四大安全产品:“墨攻”安全运营服务平台、“安全荟”链桥共创行动计划、“数御”安全管理平台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中国移动推出超级SIM量子安全产品体系;中国电信“数据加密方法及装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此外,通信企业还积极参与数据安全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凭借自身在通信技术、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优势,研发数据安全新技术、新方法,如数据脱敏技术、同态加密技术等,为数据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据安全从合规管控迈向价值赋能,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路径。我国完善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治理监管体系,为数据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运营商等通信企业积极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成为数据安全的重要防线。只有各方协同努力,严守数据安全底线,才能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助力国家实现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安全
AI治理的中国特色方案
生成式AI参数规模突破百万亿,带来效率革命的同时,也催生深度伪造、算法歧视等新风险。近日,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多家企业代表及专家共同编制《云网运维智能体技术能力要求》,多项人工智能大模型国家标准发布,标志着中国正从规则制定者向标准引领者转变。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的同时,始终将安全可靠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合规应用。率先出台全球首部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专门立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合规边界,同时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及配套标准,要求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识,破解“信任赤字”困局。另一方面,强化安全监管,确保技术创新在安全的轨道上进行。通过《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等文件,建立覆盖算法安全、数据隐私、系统可靠性的评估标准,相关部门加强对人工智能企业的监督管理,对违反安全规定和伦理准则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机制。
此外,政府、企业、高校和公众形成联动机制。360公司与公安部联合打造的“网络安全大脑”,凭借先进的技术架构和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全面维护公安网络安全秩序。不少高校也敏锐地洞察到AI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纷纷开设AI伦理课程,为社会输送大量兼具技术能力与安全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运营商针对老年用户积极组织个人数据保护宣讲活动,帮助老年用户掌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等基本技能。
从政企联动的技术攻坚到产教融合的育人革新,再到公众参与的生态培育,中国数字安全治理已形成“攻防一体、学用贯通、全民皆兵”的新格局。未来,随着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的涌现,这种多元共治模式必将释放出更强大的安全动能。
网络安全
筑牢数字边疆“铜墙铁壁”
当工业互联网连接千万台设备、智慧城市中枢存储着海量民生数据,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主权延伸的“新边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撞库打码”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的智能设备日均遭受网络攻击超12万次,揭示着威胁的严峻性。从《数据安全法》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从“净网行动”到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中国正以“零信任架构”思维筑牢数字边疆的“铜墙铁壁”。
4月3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哈尔滨亚冬会赛事信息系统遭境外网络攻击超27万次。赛事网络安全保障团队通过动态防御矩阵、量子密钥分发、智能研判系统、溯源追踪等技术手段,成功拦截并追踪溯源,网络攻击未能对赛事造成严重影响。这也得益于我国不断完善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网络安全威胁。
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方面,十年来,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纤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骨干网络方面,网络冗余备份机制不断完善,关键节点设备的自主可控率大幅提升。移动网络方面,SIM卡升级为“5G SUCI加密”,有效降低用户隐私泄露风险。固定网络方面,开通世界上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中国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
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方面,国家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运营者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采用先进的防护技术,如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升级、数据加密等,提升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同时,建立了常态化的安全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实时监测网络安全态势,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安全威胁,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
网络安全工作任重道远。社会各界须进一步深化国家安全教育,让网络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守护好我国的数字边疆,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记者李玥)